在昆山,笑声与泪光中寻找答案

2025-04-29 张昱

返回列表
当扁鹊故里的银针遇上太行山风
我们定能在
万亩丘山脚下
再次找到医院人文叙事的精准落点
因为大医之道
从来不在遥不可及的庙堂之上
而在患者眼波流转的细微之处


站在全国医院人文管理路演现场的聚光灯下,望着台下数百张含笑的面孔,我的眼眶瞬间湿润。
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一个月前的深夜:电脑屏幕泛着冷光,照亮满桌文献,键盘旁散落着皱巴巴的剧本草稿。
那时,我正为如何将“糖高莫慌”的健康理念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巧妙融入喜剧冲突而绞尽脑汁。创作初期,我就像迷失在迷宫中的医学生,在专业严谨与艺术夸张之间不断摸索、反复跌倒。
幸运的是,李庆老师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与灵感启发。剧中那个过生日偷藏蛋糕的张阿姨,原型是我接诊过的一位63岁2型糖尿病患者。
在真实诊疗中,她藏在枕头下的半块桃酥曾让我哭笑不得。而当我尝试用“洞幺洞拐”接头暗号重新演绎这个场景时,突然触摸到患者渴望被理解的细腻内心。
院领导将会议室腾出来作为排练室,这里俨然成了我的第二诊室。看着专业老师模仿糖尿病患者“特工式”藏零食的夸张动作,我豁然开朗:医学要求我们时刻保持理性,而艺术恰恰能释放人性的温度。




一次彩排,饰演赵大爷的演员即兴加入豫剧鼓点的细节——这个源自剧组吃盒饭时的玩笑,竟意外成为演出时的爆笑瞬间。
表演结束,一位鬓角斑白的同仁走到我面前,提起剧中张老太“甜心计划”的情节,说这让他想起去世的父亲,老人家生前总习惯在口袋里藏冰糖……
《本草备要》有言“甘能缓急”,那口袋里的冰糖,又何尝不是一味调和肝脾的天然药引?正如那句话所说:“好医生要听见病历之外的呼吸声。”原来,人文路演正是医患之间情感共鸣的另一种生动表达。
获奖证书的烫金封面熠熠生辉,但医学人文的探索永无止境。我们通过林医生定制茯苓饼、组织八段锦练习等细节,将中医儒家“仁爱”文化融入医疗服务,彰显中医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也为构建“有温度”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收拾行囊时,我特意留下那个“无糖生日蛋糕”的泡沫模型。



明年,在太行泉城邢台的舞台上,又将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文故事。当扁鹊故里的银针遇上太行山风,我们定能在万亩丘山脚下,再次找到医院人文叙事的精准落点,因为大医之道,从来不在遥不可及的庙堂之上,而在患者眼波流转的细微之处。
这场路演征程,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共情修行,而我们每个人白大褂下的赤子之心,永远炽热如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