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吧!做那个讲故事的人
2025-05-20 周瑾容
返回列表
远处山峰连绵,近处草木青葱,窗外的风景像一帧帧江南山水画,退出又闪现。
长沙到昆山的高铁上,我默默地问自己,这样跨越千里的奔赴,是为什么?
自2012年来到医院宣传部门,新手小白终于混成了“老口子”。整整13载光阴,时间赠予我的,除了两鬓怎么都盖不住的白发,还有每次需要细致后期才能拿得出手的照片。
初见
最值得回味的,是这些年为人文奔赴的那些旅途。

记得2020年首届医院人文管理路演,秘书长李庆“威”逼“利”诱我:不是说你们湖南省人民医院人文建设做得好吗?总得拉出来遛遛啊!再说,做人文路演,这是中国“首创”的“首届”,机会很难得!
让我跃跃欲试又压力山大。
在业内,医学人文应该是一个高频词,人人提、天天说,但这个犹如“诗和远方”的命题,要完成“眼前”的落地,常常让人困惑。
湖南省人民医院是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颜福庆创建于1912年的“百年老店”,医院把“建设湖南最好的人文医院”列入发展规划,系统全面推进人文医院建设,取得了“人文强院”的赋能效果,而作为从临床过来,转型为“讲故事”的医宣人,我曾经无数次回到那些白衣身边,一边倾听、谈话、采集、记录,一边深深地共情过那些苦累欣甜。
应该再多做一点什么!应该讲讲那个骑单车去乡下做“代班屠夫”、在猪栏边发现14条入肝途径创造盆式内引流术式的肝胆外科创始人;还有那个抱着先天性无肛的福利院孤儿写病历的年轻的“奶爸”医生;又或者是疫情防控的战斗中逆行的那些白衣勇士?
我忽然发现,医院从来不缺故事,每一个故事的背后,都站着一群无畏和坚守的人。
路演的舞台,给了我们聚光灯和麦克风。那还等什么,走吧!

2020年策划创作的《为爱而行》源于儿童血液肿瘤科的真实故事,主人公贺医生由科主任贺湘玲本色出演。
贺医生带领的医护团队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儿,用医者父母心的言行帮助她们驱逐不幸和黑暗。哪怕是当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刻,她们仍不放弃,努力“再爱一次”。
患儿小泽在生命的弥留之际,想要回到以前曾住过的湖南省人民医院的“家”。当小泽妈妈哭着送小泽回到医院,当小泽说出“贺妈妈,我回家了!”时,现场的观众和评委都泪眼模糊。
值得一提的是,剧中的志愿者是曾经在血液病中痊愈的“大孩子”真人扮演。
这部“催泪”的作品以高分获得一等奖。还记得比赛前年过五旬的贺湘玲教授背台词到深夜三点,还记得两个小演员早上6点就被抱到化妆间粘光头的头套,还记得随队的儿科医生朱呈光化身“保姆”“剧务”“道具”“经纪人”,还记得彩排时连灯光小哥都哭得不能自已,还记得获奖后党委副书记黄利华为大家点赞“从你们每个人的身上,看到了人文的光辉”……
奔跑者
2021年筹备路演的时候,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胸痛中心这个主题。
脑海中浮现曾经做过新闻报道的一个案例:高铁上突发心梗的患者转运到医院,13分钟迅速开通血管救下一条生命。
我把这个作品主题确定为《奔跑者》,来还原这个代号为“000”的患者的救治经过。
故事以一对父子、一对母女、一对夫妻三组医护人员为主角展开,他们是儿子、是女儿、是丈夫,但更是胸痛中心的一员。“时间就是心肌,时间就是生命”。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,他们以365天、24小时的姿势,以不分昼夜、争分夺秒的奉献,随时起跑、随时出发,成为和死神比赛的奔跑者。

“让我在急诊导管室病区里走一走/直到所有的痛都熄灭了/我才能停留/我不需要太多问候/我想把手揣进裤兜/直到有一天我再回首/人们已没有心痛忧愁……”当最后这首胸痛中心版的《成都》音乐响起,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,我们再次拿下一等奖。
“男一号”扮演者胡医生,抚摸着被排练磨破的膝盖,流下了热泪。
一年又一年
之后的四年,虽然我没有再组织队伍参赛,但我时刻关注着中国生命关怀协会,关注着一年一度的“路演”。我常常点开那些照片、视频和文章,就像触摸从现场传递来的温暖和感动。
我和同行的党委副书记朱丽琴说:其实到昆山,我更像是来看望一位牵挂着的老朋友。
当舞台的灯光渐暗,掌声渐渐散去,我总会坐在某个安静的角落思考:医学人文究竟是什么?是舞台上催人泪下的故事吗?是荣誉证书上闪耀的金色大字吗?
不,这肯定不是全部。
13年来,以“医宣人”的身份,在医学与人文交汇处的行走,让我逐渐感知到它更加深邃而迷人的内核。
医学人文,需要一种“能看见”的能力。
在当前技术至上的医疗环境中,我们太容易将疾病与患者割裂,将治疗方案与就医体验分离。
那位在猪栏边研究入肝途径的老教授教会我们,真正的医者永远俯身于所热爱的事业;那位抱着先天畸形患儿的未婚医生告诉我们,医学的温度往往存在于本职之外的拥抱中。
人文不是医疗的装饰品,而是让医者始终保持对生命整体性认知的镜子。
当电子病历、绩效考核、算法和AI越来越多地挤压了倾听时间,侵占了对话的距离,我们该怎么办?
似乎,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时代和科技带给我们的某种异化。而人文,是让我们在日益快节奏的齿轮中保持柔软、守护初心的锚点。
胸痛中心的“奔跑者”们之所以动人,不仅因为他们创造了13分钟的生命奇迹,更因为在那13分钟里,他们用专业与温度编织了一张生命的守护网,展现了医疗行为背后丰富的人性维度。
这是路演的魅力,以及路演对医院人文建设所作的贡献。
答案
回望这些年的路演之旅,我忽然明白:那些跨越千里的奔赴,其实是一场又一场的朝圣。
我们不是在追逐奖项,而是在寻找医学最本真的模样——它既要有征服科学高峰的勇气,也要有关照生命细微处的温柔。直到今天,我们不会去在意,这是追随、参与或是合作,我们更在意的是众志、众行和众力。
是啊,你看,每一次相逢,我们会看到那些热情洋溢的旧相识,和更多意气风发的新朋友。
窗外的风景依然在流转,而内心的答案愈发清晰。
医学人文从来不是孱弱的口号,它本存在于每个医护人员日常的平凡中:是开完处方就匆匆结束问诊,还是多花三分钟倾听患者的担忧;是合格地完成手术流程,还是在术前握一握患者因紧张恐惧而颤抖的手……
所以,走吧!继续做那个讲故事的人。
在这条路上,我们是那个擎着火把的行者,每一个传递温度的故事,都是照向患者的热,也都是投向医学未来的光。
长沙到昆山的高铁上,我默默地问自己,这样跨越千里的奔赴,是为什么?
自2012年来到医院宣传部门,新手小白终于混成了“老口子”。整整13载光阴,时间赠予我的,除了两鬓怎么都盖不住的白发,还有每次需要细致后期才能拿得出手的照片。
初见
最值得回味的,是这些年为人文奔赴的那些旅途。

记得2020年首届医院人文管理路演,秘书长李庆“威”逼“利”诱我:不是说你们湖南省人民医院人文建设做得好吗?总得拉出来遛遛啊!再说,做人文路演,这是中国“首创”的“首届”,机会很难得!
让我跃跃欲试又压力山大。
在业内,医学人文应该是一个高频词,人人提、天天说,但这个犹如“诗和远方”的命题,要完成“眼前”的落地,常常让人困惑。
湖南省人民医院是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颜福庆创建于1912年的“百年老店”,医院把“建设湖南最好的人文医院”列入发展规划,系统全面推进人文医院建设,取得了“人文强院”的赋能效果,而作为从临床过来,转型为“讲故事”的医宣人,我曾经无数次回到那些白衣身边,一边倾听、谈话、采集、记录,一边深深地共情过那些苦累欣甜。
应该再多做一点什么!应该讲讲那个骑单车去乡下做“代班屠夫”、在猪栏边发现14条入肝途径创造盆式内引流术式的肝胆外科创始人;还有那个抱着先天性无肛的福利院孤儿写病历的年轻的“奶爸”医生;又或者是疫情防控的战斗中逆行的那些白衣勇士?
我忽然发现,医院从来不缺故事,每一个故事的背后,都站着一群无畏和坚守的人。
路演的舞台,给了我们聚光灯和麦克风。那还等什么,走吧!

2020年策划创作的《为爱而行》源于儿童血液肿瘤科的真实故事,主人公贺医生由科主任贺湘玲本色出演。
贺医生带领的医护团队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儿,用医者父母心的言行帮助她们驱逐不幸和黑暗。哪怕是当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刻,她们仍不放弃,努力“再爱一次”。
患儿小泽在生命的弥留之际,想要回到以前曾住过的湖南省人民医院的“家”。当小泽妈妈哭着送小泽回到医院,当小泽说出“贺妈妈,我回家了!”时,现场的观众和评委都泪眼模糊。
值得一提的是,剧中的志愿者是曾经在血液病中痊愈的“大孩子”真人扮演。
这部“催泪”的作品以高分获得一等奖。还记得比赛前年过五旬的贺湘玲教授背台词到深夜三点,还记得两个小演员早上6点就被抱到化妆间粘光头的头套,还记得随队的儿科医生朱呈光化身“保姆”“剧务”“道具”“经纪人”,还记得彩排时连灯光小哥都哭得不能自已,还记得获奖后党委副书记黄利华为大家点赞“从你们每个人的身上,看到了人文的光辉”……
奔跑者
2021年筹备路演的时候,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胸痛中心这个主题。
脑海中浮现曾经做过新闻报道的一个案例:高铁上突发心梗的患者转运到医院,13分钟迅速开通血管救下一条生命。
我把这个作品主题确定为《奔跑者》,来还原这个代号为“000”的患者的救治经过。
故事以一对父子、一对母女、一对夫妻三组医护人员为主角展开,他们是儿子、是女儿、是丈夫,但更是胸痛中心的一员。“时间就是心肌,时间就是生命”。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,他们以365天、24小时的姿势,以不分昼夜、争分夺秒的奉献,随时起跑、随时出发,成为和死神比赛的奔跑者。

“让我在急诊导管室病区里走一走/直到所有的痛都熄灭了/我才能停留/我不需要太多问候/我想把手揣进裤兜/直到有一天我再回首/人们已没有心痛忧愁……”当最后这首胸痛中心版的《成都》音乐响起,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,我们再次拿下一等奖。
“男一号”扮演者胡医生,抚摸着被排练磨破的膝盖,流下了热泪。
一年又一年
之后的四年,虽然我没有再组织队伍参赛,但我时刻关注着中国生命关怀协会,关注着一年一度的“路演”。我常常点开那些照片、视频和文章,就像触摸从现场传递来的温暖和感动。
我和同行的党委副书记朱丽琴说:其实到昆山,我更像是来看望一位牵挂着的老朋友。
当舞台的灯光渐暗,掌声渐渐散去,我总会坐在某个安静的角落思考:医学人文究竟是什么?是舞台上催人泪下的故事吗?是荣誉证书上闪耀的金色大字吗?
不,这肯定不是全部。
13年来,以“医宣人”的身份,在医学与人文交汇处的行走,让我逐渐感知到它更加深邃而迷人的内核。
医学人文,需要一种“能看见”的能力。
在当前技术至上的医疗环境中,我们太容易将疾病与患者割裂,将治疗方案与就医体验分离。
那位在猪栏边研究入肝途径的老教授教会我们,真正的医者永远俯身于所热爱的事业;那位抱着先天畸形患儿的未婚医生告诉我们,医学的温度往往存在于本职之外的拥抱中。
人文不是医疗的装饰品,而是让医者始终保持对生命整体性认知的镜子。
当电子病历、绩效考核、算法和AI越来越多地挤压了倾听时间,侵占了对话的距离,我们该怎么办?
似乎,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时代和科技带给我们的某种异化。而人文,是让我们在日益快节奏的齿轮中保持柔软、守护初心的锚点。
胸痛中心的“奔跑者”们之所以动人,不仅因为他们创造了13分钟的生命奇迹,更因为在那13分钟里,他们用专业与温度编织了一张生命的守护网,展现了医疗行为背后丰富的人性维度。
这是路演的魅力,以及路演对医院人文建设所作的贡献。
答案
回望这些年的路演之旅,我忽然明白:那些跨越千里的奔赴,其实是一场又一场的朝圣。
我们不是在追逐奖项,而是在寻找医学最本真的模样——它既要有征服科学高峰的勇气,也要有关照生命细微处的温柔。直到今天,我们不会去在意,这是追随、参与或是合作,我们更在意的是众志、众行和众力。
是啊,你看,每一次相逢,我们会看到那些热情洋溢的旧相识,和更多意气风发的新朋友。
窗外的风景依然在流转,而内心的答案愈发清晰。
医学人文从来不是孱弱的口号,它本存在于每个医护人员日常的平凡中:是开完处方就匆匆结束问诊,还是多花三分钟倾听患者的担忧;是合格地完成手术流程,还是在术前握一握患者因紧张恐惧而颤抖的手……
所以,走吧!继续做那个讲故事的人。
在这条路上,我们是那个擎着火把的行者,每一个传递温度的故事,都是照向患者的热,也都是投向医学未来的光。